文章来源: 中国商业经济学会 发布时间:2022-08-26 16:06 分享到:

  • 学会概况
  • 中国商业经济学会,英文名称:The Commerce Economy Association of China,缩写:CEA, 是由全国从事商业经济的科研教学单位、工商企业、社团组织等,以及相关人员自愿结成的全国性、学术性、非营利性社会组织。 中国商业经济学会的宗旨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坚定政治信仰,坚持党的政治领导,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
  • 组织机构
  • 组织机构
  • 联系我们
    •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复兴门内大街45号 2号楼319室
    • 邮编:100801
    • 电话:010-66095319
    • 地址:北京市石景山区石景山路3号玉泉大厦811室
    • 邮编:100049
    • 电话:010-88258676
    • 中国商业经济学会办公室:王一龙
    • 电话:18500406787

信心受挫激发消费探底,体系自救难掩反弹疲态 ——2022年第2季度(4-6月)中商消费指数(CCI)发布

 

中国商业经济学会“中商消费指数”课题组

 


      2022年8月23日,中国商业经济学会对外发布了2022年第2季度(4-6月)中商消费指数(CCI)及其6个子指数。
      从季度消费指数的年际走势看,从2018年到2022年,第2季度消费指数的年际波动相对第1季度而言,起伏相对较小,走势较为平稳,2020年以来始终处于99.4-99.6的窄幅箱体中,如图1所示。


      在相对平稳的年际波动背后,隐藏着第2季度各月指数之间相对剧烈的探底反弹走势。在经历了2022年第1季度良好开局后,如图2所示,在俄乌地缘冲突和美国加息紧缩的外源影响以及国内以上海为代表的多个城市新冠疫情严重冲击和防疫部署严密封控的内部影响下,第2季度就业状况持续恶化,人均消费深度触底,从2018年以来各年3月最高指数水平(100.3107)陡然降至各年4月最低指数水平(98.4759)。此后,国家全面加强疫情防控,逐步实现各地生产生活复苏;加速推进新基建投资,为市场持续注入流动资金和结构动力;紧急启动《扎实稳住经济的一揽子政策措施》(以下简称“一揽子政策”),保增长、稳物价、促销费,增强供应链弹性,对冲新冠疫情冲击和国际市场影响,支撑消费企稳反弹,力促消费指数从4月的绝对低点(98.4759)连续突破达到各年6月最高指数水平(100.5286)。

      2022年下半年,消费指数能否延续第2季度连续向上突破的逐月走势,消费扩容升级能否成为带动下半年经济加速增长的重要动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下半年消费信心的修复状况——外源性的通胀压力背后隐藏着内源性的通缩风险,暂时性的防疫胜利并不意味着疫情不再反弹或已过峰值,货币宽松能否为消费扩容赋能,汽车消费是否能引领消费升级,海外市场能否相继走出“胀”和“滞”,“一揽子政策”是否具有消费提振的针对性、有效性和持续性——如果下半年上述各项不确定性都向正面有效演化,则消费指数有望延续第2季度已然形成的上行路径,重拾始于2021年下半年的稳健上攻走势。

    

  一、分指数监测分析报告
      受俄乌地缘冲突、欧美经济滞胀、新冠疫情局部反复、地产市场持续低迷等诸多国内外负面因素影响,始于2021年第4季度的消费指数下行探底之势到2022年4月(98.4759)初步确认底部并启动反弹,经过5月(99.7498)、6月(100.5286)两个月的修复性反弹,基本回到2022年初指数水平,不仅强势冲上100点指数基线,而且刷新了上半年指数高点,展现了消费市场对我国各级政府防疫抗疫成效、各行各业复工复产进展、国内大循环抵御国际市场输入性冲击以及新基建投资对冲消费萎靡和出口萎缩等显著成效的积极响应和正面反馈。

      总体而言,第2季度消费指数呈现深度探底、触底反弹并最终复归发展通道的剧烈波动走势。指数下行探底的主要原因在于受国内外各种负面和风险因素影响,居民消费信心严重受挫,并引发消费成长动力不足,消费补偿缺乏响应;指数快速反弹的重要支撑则在于我国消费经济自身相对健康的体系优势——供需两侧的稳健表现以及消费成长的内生动力。当然,反弹过程中供给体系和消费规模也呈现了一定的疲态,指数能否延续向好走势还有赖于消费信心的修复进度,并考验消费体系自身的容错能力。
具体而言:
      (1)居民支出与消费规模指数。2022年第2季度,代表消费结果的居民支出与消费规模指数稳定维持了第1季度末101点以上的高位水平(4-6月分别录得101.8158、101.7920、101.5339),在第2季度消费指数快速确认底部并随即展开反弹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基石作用。这说明国际市场的持续动荡和国内疫情的局部反复,对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消费市场体系冲击相对有限,经过两年多的市场涵养,宏观消费规模、中观消费市场和微观消费信心均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修复。
       第2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4.60%,远低于2021年第2季度14.07%的高增速;即便排除前后两年第2季度基数效应的影响,第2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环比下降6.34%,同样显示城乡居民消费规模较第1季度出现断崖式的回落,说明我国居民消费规模持续增长的背后,存在着消费需求不足、消费信心脆弱、消费升级乏力的隐患。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增长乏力之势更为突出,第2季度,同比增幅-2.37%低于2022年第1季度的6.94%,环比增幅更低至-16.11%,居民消费支出谨慎、后劲不足的局面已经显现。第2季度央行储户问卷调查中的“更多储蓄占比”进一步攀升至58.6%,创2002年统计以来最高值,居民更加倾向储蓄而减少消费。

      在居民整体消费规模和个体消费支出锐减的背景下,限额以上商业企业实现的社会消费零售总额基本保持平稳发展态势,第2季度同比下降1.06%,环比回落1.46%。说明在整体消费规模萎缩的条件下,消费投放逐步向规模以上商业渠道相对集中,这对于中小商业企业和流通渠道而言无异于雪上加霜。
      (2)居民收入与消费能力指数。2022年第2季度,反映消费需求侧动向的居民收入与消费能力指数未能延续第一季度高位趋稳的良性态势;受疫情多地反复和防疫管控升级的影响,4月指数大幅回落至98.7945,5月回升至101.5668,6月继续回升至102.8113的阶段性新高,展现了我国经济体系在疫情持续冲击下良好的收入创造能力,并在居民收入不断提升和消费潜力持续积累的情况下,逐步显现消费复苏的迹象,为需求侧消费指数上攻提供了较为强劲的动力。
第2季度,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2.60%,增速不仅较2021年同期回落明显,也低于第1季度的同比增幅(6.32%)。2022年以来,原材料价格持续高企、进出口规模逐步萎缩的宏观背景下,中小企业经营困难、工资性收入增长乏力、就业创业不确定性增多等都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蒙上了一层阴影,第2季度,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环比回落21.53%。

      虽然第2季度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较第1季度显著滑落,但居民获得的消费信贷有所拓展,人均消费信贷余额环比增加195元;商品住宅销售额也有所回暖,人均商品住宅销售额同比增长21.23%。受此影响,第2季度居民边际消费倾向虽然同比下降4.84%,但环比增长6.9%,展现了在总体消费信心不足的局面下,国家出台的一揽子促消费政策和电商企业密集实施的促销活动激发了5-6月非传统的消费热点,展现了城乡居民消费回暖的潜力。
      (3)消费供给指数。2022年第2季度,受俄乌冲突不断升级、新冠疫情反复爆发、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地产市场持续低迷等负面因素影响,反映消费供给侧动向的消费供给指数总体呈现企稳态势,保持在略高于97点的指数水平。

      第2季度,商品生产企业景气度环比下降4.57%,但同比上升8.04%,体现了供给侧企业景气度低位复苏的趋势;消费升级类(医疗健康、交通通讯、文化娱乐等)商品生产企业的景气度环比下降7.02%,但同比上升110.09%,展现了升级产品供给提前复苏的可喜迹象,为消费体系相对低迷的整体走势中注入了供给侧的活力。
      第2季度,以超市、专业店和电子商务为代表的零售渠道发展呈现普遍性的增长态势。代表生活必需品实体零售渠道的超市业态的相对增长率同比增长19.18&,环比增长10.60%;代表非生活必需品实体零售渠道的专业店业态的相对增长率同比增长0.21%,环比增长5.63%。这一数据对比情况说明持续的疫情冲击和消费低迷相对抑制了城乡居民非必需品的消费支出,而进一步夯实了必需品消费作为城乡居民消费基础的地位。同时,实物商品电子商务的相对增长率同比增长19.67%,环比增长6.74%;非实物商品电子商务的相对增长率同比降低43.51%,环比降低29.91%。这一数据对比情况,一方面进一步说明通过电商渠道的消费取向也在向更具必需品属性的实物商品倾斜,而非实物商品的数字化、服务化电商消费呈现相对萎缩;另一方面也说明在受到电商渠道持续多年的竞争冲击后,实体必需品流通渠道正在逐步复苏,形成于电商渠道之间相对平衡的稳态竞争。
      2022年4、5、6月CPI同比增幅分别为2.1%、2.1%、2.5%,涨幅较第1季度有所放大,其中,食品价格指数是主要驱动因素(同比涨幅分别为1.9%、2.3%、2.9%);PPI同比增幅分别为8.0%、6.4%、6.1%,涨幅呈现缩窄之势,CPI和PPI之间的剪刀差正逐渐缩小,产业上下游价格走势正趋于协调,这一方面有助于减轻部分中下游企业生产的成本压力,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在当前消费低迷和经济增长乏力的态势下防范通缩的发生。
      (4)消费成长指数。2022年第2季度,反映消费结构升级的消费成长指数未能延续2021年第3季度以来高位企稳的走势,4月份大幅回落至96.8283,断崖式跌破荣枯线,此后快速回升,5月份虽仍未突破荣枯线,但显著上升至99.4630,6月份继续显著上升至103.6456,创年内新高。
      第2季度,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环比下降21.53%,人均消费支出环比下降16.1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环比下降6.34%,特别是4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环比下降13.88%,构成了消费成长指数第2季度,特别是4月份深度探底的主要动因。但与此同时,线下和线上渠道复苏明显,第2季度,以超市业态的相对增长率环比增长10.60%专业店业态的相对增长率环比增长5.63%,实物商品电子商务的相对增长率环比增长6.74%,构成了消费成长指数第2季度触底反弹的主要动因。另外,反映消费升级的不同指标表现各异:代表服务消费的文体消费比指标环比提升15.15;代表消费档次的高端消费比指标环比下降13.11%;代表渠道升级的渠道规模化指标,环比提升4.38%——可以看出,面对高端消费者显得更加谨慎,但对于消费升级和渠道选择,消费者仍给出了相对理性和乐观的答案。

      (5)消费预期指数。反映消费信心走向的消费预期指数在2022年第2季度形成深度探底走势,连续3个月位于90点以下,创造了阶段性的指数新低,虽逐月有所提升,但构成了消费指数总体走势的重要下行动因。
      具体而言,2022年第2季度,俄乌战争引发全球性能源紧张并招致大宗商品价格普遍上涨,中国疫情持续反复引发失业率提高并造成收入预期持续恶化,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进一步产生了显著的负向财富效应,这些外部因素严重侵蚀了居民消费信心,造成消费者消费预期指数从第1季度121.53的平均水平骤降至88.50的绝对低位。同时,受严格疫情防控措施下渠道服务和最终服务供给能力严重受限影响,居民的感知消费质量和消费满意度均会大幅下降,造成消费者消费满意指数从第1季度114.23的平均水平骤降至86.73的绝对低位。可以看出,第2季度城乡居民消费信心受到的挫伤是质变性的,这种变化会给全年消费复苏蒙上阴影。

      (6)消费补偿指数。2022年第2季度,反映外部因素对消费需求侧和供给侧补偿效应的消费补偿指数呈现持续上升态势,在4月份陡降至历史低点93.6142后,在5、6两月持续攀升后重新回到99点上下的常规区间,一方面反映了外部补偿对疫情负面影响对冲效应的及时性和有效性,另一方面也说明在世界各国逐步放松疫情管制后,“外患”状况逐步改善,对“内忧”不断的国内消费也形成了有效的对冲和补偿。

      具体而言:从商品供给补偿看, 2022年第2季度,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8.1%,出口同比增长12.8%,贸易顺差同比增长高达68.2%,但进口同比增长仅1.9%。可见受疫情冲击和消费预期影响,国内需求复苏进展缓慢,国外商品在供给侧的补偿力度相对有限;但净出口的持续放大,对支撑经济增长、扩大国内就业进而促进消费复苏具有长期利好。同时,从呈现持续上升态势的消费品进口补偿率(从1季度的8.09%提升到9.94%)和升级品进口补偿率(从1季度的10.04提升到12.06%)可以看出,进口商品在保障消费品市场供应特别是满足消费升级和高端消费需求方面的外部补偿效应正在不断增强。另外,人均家庭消费信贷余额持续提升(增加第2季度增加195元/人),也为市场低迷条件下相对萎缩的居民可支配收入提供了流动性补偿。

 

  二、分月份监测分析报告
      1、2022年4月
      2022年4月消费指数(CCI)录得98.4759,同比下降0.6217,环比下降1.8348,出现了较为罕见的双降趋势,且环比下降幅度较大,与4月新冠疫情多地爆发对消费经济的负面冲击相关。
探究2022年4月各消费子指数走势:
      居民支出与消费规模指数录得101.8158,同比增长3.2121,拉动CCI上行1.2784;环比上升0.7233,拉动CCI上行0.2879;构成了4月份对抗CCI强势下行的重要阻力动因。作为CCI权重最大的构成因素,该指数的上行与CCI的下行形成鲜明对比,说明尽管城乡居民具有较为刚性的消费需求和支出意愿,但消费体系内外部因素对消费实现构成了诸多掣肘。
      居民收入与消费能力指数录得98.7945,同比增长0.1067,拉动CCI上行0.0266;环比下降2.3649,拖累CCI下行0.5889;排除收入因素季节性波动的影响,可以看出,4月份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变化并未对消费能力造成深刻影响,我国经济体系基本面的稳定,为稳就业、稳收入进而稳消费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消费供给指数录得97.2006,同比增长1.3707,拉动CCI上行0.1494;环比下降0.9456,拖累CCI下行0.1031;可以看出,4月份尽管受到疫情防控、能源约束、地产低迷等负面因素的综合影响,但生产体系和流通体系并未对消费实现形成显著约束。
      消费成长指数录得96.8283,同比下降6.8102,拖累CCI下行0.7287;环比下降4.4164,拖累CCI下行0.4726;构成了4月份CCI下行走势的主要驱动因素。究其原因,一方面,两年多以来新冠疫情的反复和疫情防控的持续,将城乡居民的消费潜力逐步消耗殆尽,影响了消费规模的成长;另一方面,受消费能力和消费预期的影响,消费取向逐步回归必需品,构成了消费结构的降级。
      消费预期指数录得87.9335,同比下降12.8963,拖累CCI下行0.9930;环比下降9.6258,拖累CCI下降0.7412;构成了4月份CCI下行走势的最大动因。这说明经济体系内外部负面影响因素虽然并未在供需两侧动摇我国消费经济的根基,但严重挫伤了我国城乡居民的信心和预期,而一旦失去预期支撑,不仅当期消费会受到显著影响,未来消费复苏也会受到严重障碍。
      消费补偿指数录得93.6142,同比下降6.0065,拖累CCI下行0.3544;环比下降3.6785,拖累CCI下行0.2170;同样构成了4月份CCI下行走势的主要驱动因素。受消费信心不足影响,消费者购买进口商品,特别是高端进口商品的意愿必然受到抑制,消费者通过消费信贷补偿消费能力的信心和意愿也会受到抑制,由此形成消费补偿的下行态势,并叠加放大消费下行的整体走势。
      总体而言,2022年4月在需求侧未明显疲软、供给侧也相对扎实的情况下,由于国内疫情反复、经济增长乏力,对居民预期和消费信心造成了根本性的冲击,进而影响了内生性的消费升级和外生性的消费补偿,进一步加剧了消费演进的整体颓势,消费指数(CCI)同比、环比均显著下行,消费形势不容乐观。
      2、2022年5月
      2022年5月消费指数(CCI)录得99.7498,同比上升0.3161,环比上升1.2739。在国家控疫情、稳经济、保消费的宏观调控政策下,消费市场形成了对4月颓势一定程度的修复,供需继续保持两旺态势,消费预期、消费成长、消费补偿等方面虽有所反弹,但彻底复苏还需假以时日。
      探究2022年5月各消费子指数走势:
      居民支出与消费规模指数录得101.7920,同比上升2.3960,拉动CCI上行0.9536;环比下降0.0238,拖累CCI下行0.0095;从消费结果层面看,消费规模显现出难得的相对稳定性,在各种负面因素的持续冲击下,仍保持了稳健的成长,强力支撑了CCI的触底反弹走势;但   需要特别重视的是,这种稳定性是建立在我国城乡居民以刚性必需品为主消费结构基础上的,一旦消费规模出现显著下行,对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升将造成深远影响。
      居民收入与消费能力指数录得101.5668,同比上升2.7973,拉动CCI上行0.6965;环比上升2.7723,拉动CCI上行0.6903;可见,城乡居民稳定的收入为消费能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需求侧为消费复苏提供了较为强劲的支撑。
      消费供给指数录得97.6024,同比上升0.9805,拉动CCI上行0.1069;环比上升0.4018,拉动CCI上行0.0438;可见,供给侧的生产体系和流通渠道的复苏,可以更好地满足居民的消费需求,也为消费经济触底反弹提供了较为强劲的支撑。
      消费成长指数录得99.4630,同比下降3.1933,拖累CCI下行0.3417;环比上升2.6347,拉动CCI上行0.2819;尽管相对于4月而言实现了低位反弹,但仍构成拖累消费指数的主要负面影响因素之一。消费成长指数延续了4月以来的同比大幅下降趋势,主要源于城乡居民对未来消费能力和消费环境的普遍担忧,进而转化为更为谨慎消费行为;消费成长指数在4月基础上的环比反弹,则展现了国家防疫政策、货币宽松政策、价格调控政策、消费促进政策综合作用下,消费成长因素逐步复苏的良性迹象。
      消费预期指数录得88.5371,同比下降12.4880,拖累CCI下行0.9616;环比上升0.6037,拉动CCI上行0.0465;虽然止住了4月份指数剧烈下行的颓势,但难以掩盖消费者信心受到的根本性动摇。两年多以来新冠疫情的反复爆发,防疫封控的严格限制,国内外政治、经济冲击的综合作用下,城乡居民的消费预期已然陷入持续低迷,亟待有效的信心提振手段。
      消费补偿指数录得97.3577,同比下降2.3333,拖累CCI下行0.1377;环比上升3.7436,拉动CCI上行0.2209;4月份指数深度探底后随即反弹,说明影响消费补偿作用的因素不在于消费体系的外部供给,而在于消费体系的内部需求,强化消费复苏的外部补偿,更多地要从消费体系内部入手,修复信心,改善预期,逐步恢复消费能力和意愿。
      总体而言,2022年5月我国城乡居民消费呈现强劲的触底反弹走势,无论是作为消费结果的消费规模,还是作为消费支撑的消费需求和商品供给,都为本月的消费反弹提供了稳健的支撑;但与此同时,消费预期的低迷态势还在延续,并进而影响到了消费成长性和外部补偿效应的发挥,这将对消费全面复苏形成较为深远和持久的影响。
      3、2022年6月
      2022年6月消费指数(CCI)录得100.5286,同比上升0.7488,环比上升0.7789,指数同、环比双双上升重回100点荣枯线以上,突破了第1季度的指数高点,展现了我国城乡居民消费持续回暖的良性态势,为消费经济全面复苏注入了信心和动力。
探究2022年6月各消费子指数走势:
      居民支出与消费规模指数录得101.5339,同比上升1.7572,拉动CCI上行0.6994;环比下降0.2581,拖累CCI下行0.1027;这种相对平稳走势下的月度波动,一方面展现了该指数作为CCI指数整体走势压舱石的作用;另一方面也体现消费预期和消费成长等因素大幅探底下行的滞后影响。
      居民收入与消费能力指数录得102.8113,同比上升4.0741,拉动CCI上行1.0145;环比上升1.2445,拉动CCI上行0.3099;展现了消费先导因素——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对消费复苏的引领效应。居民收入与消费能力指数的快速反弹,构成了CCI指数持续上行的重要支撑,为消费复苏提供了强劲的需求侧动力。
      消费供给指数录得97.0694,同比上升0.2658,拉动CCI上行0.0290;环比下降0.5330,拖累CCI下行0.0581;可以看出,消费体系供给侧已经在相对平稳的发展态势下显现了疲态,商品生产和渠道供应都面临着发展动力不足的问题。要想在供给侧为消费市场提供稳定支撑,既要提升供给效率,防止出现通货膨胀;更要增强供给信心,防止出现通货紧缩。
      消费成长指数录得103.6456,同比下降0.5253,拖累CCI下行0.0562;环比上升4.1826,拉动CCI上行0.4475;构成了CCI触底反弹的最强动力。消费成长作为消费规模的先导性指数,指数活跃度更高。该指数的快速反弹,一方面预示着下半年消费规模的持续成长,另一方面也构成了消费预期修复的信心来源。
      消费预期指数录得89.5945,同比大幅下降11.5488,拖累CCI显著下行0.8893;环比上升1.0574,拉动CCI上行0.0814;构成了拖累CCI同比走势的核心因素。连续三个月低于90点的低位走势,意味着我国居民的消费信心受到了根本性的打击,需要漫长的修复之路;但同时,连续三个月指数水平的持续提升,也展现了各种负面因素长期冲击下消费体系自身逐步修复消费预期的良性态势。
      消费补偿指数录得99.0668,同比下降0.8225,拖累CCI下行0.0485;环比上升1.7090,拉动CCI上行0.1008;可以看出,随着消费预期的缓慢修复,消费成长的触底反弹,外部补偿因素正得到消费体系越来越显著的响应,并成为一股越来越不容忽视的反弹动力。相信随着消费全面复苏,进口规模和消费信贷将同步繁荣,与消费扩容升级相得益彰。
      总体而言,在4月消费指数(CCI)快速下滑、深度探底之后,5月和6月消费指数强势反弹,重新回到稳健增长的发展通道。在此过程中,消费规模的惯性发展、居民收入的稳健走势以及消费成长和外部补偿的快速修复,为消费指数的向好走势提供了强力支撑和反弹动力;供给侧的产销体系虽然也有相对稳健的表现,但动力不足的发展疲态已经有所显现;消费预期的走低和消费信心的挫伤,不仅构成了本轮消费下行探底的主要动力,而且构成了本轮消费触底反弹的持续约束;另外,受消费信心不足和消费成长下行影响,居民消费支出萎缩和消费规模探底的滞后走势也需要充分重视,并提前应对。在此背景下,2022年下半年应当围绕如下四个关键词确定消费促进的总体思路:一是“疫情防控”精准实施,做到防放适度,避免过度防疫持续挫伤消费信心;二是“货币宽松”坚持实施,激发经济体系活力,促进居民持续增收,强化消费能力和信心;三是“价格调控”有序实施,要防止通货膨胀,更好防止通货紧缩;四是“对外开放”坚决实施,在双循环发展新格局下充分利用外部补偿,推动消费扩容升级。

                                                                                                      (执笔人:崔校宁、回晓、何浩淼)


    崔校宁(1978-),女,山东烟台人,经济学博士,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国际贸易与消费发展。回晓(1994-),女,北京人,中国商业经济学会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产业经济与消费发展。何浩淼(1992-),女,内蒙古赤峰人,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流通经济与消费发展。



中商消费指数(CCI)


      中商消费指数(CCI)是中国商业经济学会历时两年研究开发、实时采集数据、定期对外发布的反应全国范围内消费领域发展走势的综合指数。每年2月、5月、8月、11月分四次公开发布全年各月的消费指数。
      该指数内涵的综合信息源自围绕需求侧的消费购买力、供给侧的消费满足力以及作为消费行为结果的消费发展力三个方向筛选的近30个基础指标的原始信息。消费购买力方面,依托“就业水平-收入水平-消费信心-消费倾向-消费支出-消费分流和补偿”逐层决定的内在逻辑,引入了“就业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乡收入均衡度”、“消费者预期指数”、“居民边际消费倾向”、“人均居民消费支出”、“人均商品住宅销售额(反映消费能力分流)”、“人均家庭消费信贷余额(反映消费能力补偿)”等基础指标;消费满足力方面,从“商品供应-渠道建设-物价水平”三个层次,引入了“国内生产保障度”、“商品生产景气度”、“升级品生产景气度”、“进口消费品补偿率”、“升级品进口补偿率”、“消费者满意度指数”、“超市零售额相对增长率(反映必需品渠道)”、“专业店零售额相对增长率(反映升级品渠道)”、“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增长率”、“服务商品网上零售额增长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食品类消费价格指数”等基础指标;消费发展力方面,着眼于“消费规模增长(规模、增速、分布)”和“消费结构升级”,引入了“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幅”、“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城乡、地域和渠道分布情况”、“文体类商品的消费占比”、“高端消费品的消费占比”等基础指标。
      指数监测团队以权威统计数据和实时采集数据为依据,对上述近30个基础指标进行降维集成、客观赋权,形成了关于居民支出与消费规模(权重39.84%)、-¬居民收入与消费能力(权重24.90%)、消费供给(权重10.93%)、消费成长(权重10.66%)、消费预期(权重7.74%)、消费补偿(权重5.94%)等的6个子指数以及反应中国城乡居民消费整体变化的总指数“中商消费指数(CCI)”。
      中商消费指数作为一个开放的平台,真诚期待与各地方政府合作开发并发布地方消费指数,真诚期待各调查统计机构提供更新、更详实、更有针对性的指标和数据,真诚期待各界专家学者不吝赐教,为中商消费指数的优化和完善提出意见和建议。

 

 


 

网站备案:ICP备2021031447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702002239号

 

 

中国商业经济学会版权所有